回應臺南文化中心四十週年成立,「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視臺南文化中心為一個長時間發生於臺南的藝術事件,從其過去至今的「中心」視角,連結過去乃至於朝向當代生活與未來的發散想像與開展。此展覽將文化中心視為一個體制與機構的對話對象,探討並理解其於城市中扮演提供展覽、表演、也作為市民休憩的重要場域,以及成為市民生活中接近美與藝術的重要一部分之外,又具有哪些意義?此展覽以此對話與探問逐步開展,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文化中心進行一場人、作品與場域間的多面向對話。展覽除了呈現視覺性的觀展經驗,也希望藉由作品製造對話中介,探討文化中心之於市民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延展出展演空間、屬於市民的文化場域與內部人員之間,更為積極與富想像性的意義,以此建構與回應臺南文化中心四十年至今,乃至於未來的想像。
透過臺南文化中心內部職員的協助,此次展覽規劃構想的過程,藝術家各自走訪了文化中心前臺與後臺的場域。展覽也從臺南文化中心建立在夢湖(竹仔溪源頭之一)水塘之上所承載的歷史與地理意義為起點,得以逐步深入至形同一趟迷走、細微探索這座場域空間的過程。於各空間來回穿梭進出,我們與此場域中的行政職人員、表演舞台場控、展場顧展志工、清潔人員等所有工作者形成巧遇,進入觀者不可見的後臺場域。後臺揭開了一座機構場域由內部朝向外部的連結,也劃開了一道界線,後臺中有著時間顯影在建築內部的水痕、污漬,以及展覽後不斷放置累積的大量文件、海報、照片、幻燈片等物件,更不用說展覽後遺留下的木作展示檯、展牆,還有過去曾經作為會議廳、播放室、視聽室與圖書室的空間。此展覽希望替這座文化場域描繪一份四十年的隱性展場日誌,從具體的後臺與前臺的關係,乃至於兩種場域構築並開啟身為照料者的行政職員、觀看者與空間本身的對話術。
其中,藝術家劉紀彤從2019年與河流相關的計畫為延伸,以水為連結,擴展文化中心與城市之間的關聯意義,連結其在這四十年間,不可被繪製的歷史與時間紋理。藝術家陳為榛則以充滿與現場空間場域相關連的元素,以取用於臺南文化中心內的現成物製作立體裝置,開啟與文化中心建築與展場空間的內部對話。另外,機構的探討亦為此次展覽所欲關注的面向,藝術家蔡明岳、黃奕翔,分別以「藝術機構/機制」為創作對象,透過偽研究計畫,以及與視障劇場工作者共同合作的身體表演型創作,探究一個機構背後,照料展覽空間的「行政」職員與展覽日常之外,背後各項不可見的部分。藝術家林玉婷則從文化中心作為「民眾美學教育」推介的角色,將其過往藝術的教育實踐,轉化為此次展覽的藍曬創作,過程亦著重與臺南文化中心職員的協作。此展覽透過藝術家各自以感性與理性的視角,將「文化中心作為一種展演機構」轉化成為展覽元素,也讓參觀者成為被歡迎與被邀請的角色,參與至藝術家的創作中。
藝術家作品介紹
黃奕翔 Huang, Yi-Hsiang
《請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Tell Me What You See)
2024
數位影像輸出、幻燈機投影
尺寸依場地而定
黃奕翔 《請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請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Tell Me What You See)為一系列拍攝於臺南文化中心的攝影作品。藝術家黃奕翔邀請具有視障身份的劇場工作者許家峰一同探索文化中心的各式空間,並以照片的形式記錄全程。到了影像後製階段,黃奕翔則透過調整不同的影像參數,提取被相機紀錄下的各種訊息。對於黃奕翔而言,後製的目的並不在於現實的還原,而在於探索一個又一個影像空間,藉此創造出一種介於於光明與黑暗、看得見與看不見、正常與不正常的模糊邊界。
_________
黃奕翔出生於1995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他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廚師,而現在他的主要創作媒材是形式不一的影像,但是也不只影像。黃奕翔曾經於臺南絕對空間、臺北當代藝術館、馬德里放映機錄像藝術節等地展出,並於2024年獲得文化部薦送,前往紐約ISCP進行駐村。
陳為榛 Chen, Wei-Chen
《展示櫃》(Display Cabinet)2024
木、磁磚、現成物
200×90×230cm
《展示框》(Display Frame)2024
木、現成物
157×127×16cm
《物什考古》(Object Archaeology)2024
現成物
尺寸依場地而定
陳為榛《展示櫃》《展示框》《物什考古》
臺南文化中心的辦公室很有趣,由於建築設計最初沒有規劃辦公空間的緣故,整個辦公區在館內的廊道空間被構築出來,雖然物件、擺設充滿了經年累月的工作痕跡和生活狀態,卻仍然可以從室內裝修的各種線索隱約看見一種潛藏的臨時性。然而除了辦公區之外,各種陳年的文件、書籍、雜物也因為無處安放而暫時性地堆積在各個角落,文化中心的後臺空間似乎可以說是現成物雕塑的另類展場。
我從過去的刊物上看到展場從前的照片,偌大的展櫃展示著動物的銅像,此展間曾經作為文物館,使用大量古典的展櫃展示物件,使空間氛圍呈現出莊嚴、典雅的古典氣質。
此次作品回望早期文物館的展示風格,以具古典意象的展櫃,展示場館後臺空間的日常用品與雜物,我試圖藉由將不同的領域範疇—前臺與後臺,做微小的調度,讓不同的角色—觀眾與館員,感受彼此日常經驗中的相對體驗。
__________
1993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 從生活物質的觀察中思考藝術的起點,透過現成物、挪用、古典美等概念的實踐與再思索,做自我經驗、文化認同與環境意識的延伸,並將物質材料以不同於日常被規訓後的功能、意義、甚至指涉性被看見。在貫穿作品的嘲諷性格與自我調侃中,感受對象物與它的反面,是其個人內在的探索過程與精神層面的反思。
蔡明岳 Tsai, Ming-Yueh
《檔案室復原計畫 》
Archive Room Retrieval Project
2024
文件、檔案、木作
尺寸依場地而定
蔡明岳 《檔案室復原計畫 》
臺南文化中心地下一樓有一間從不對外開放的「儲藏室」。存放了40年來從各處室移放的檔案文件、書籍、器具,內容廣泛,除了中心的展覽與活動成果、其他館舍的出版物,還有許多涵蓋各種面向、無法追溯其來源的書籍。它們呈現了各時期館舍的運作方式,也留下了可追溯的文化活動樣貌。並且不同擺放與堆疊的方式建立起儲藏室複雜的景觀,隨機的置放方式也產生許多巧妙關係。
藝術家期待儲藏內容可以成為被搜尋與提取的訊息,但整理與建檔往往是一件繁瑣、耗時且需要人力的事情。故此計畫將展覽作為調閱機制,民眾可透過參與機制,經過藝術家代為瀏覽與擷取的過程,隨機獲取收藏內容,每次調閱都將累積成為檔案室未來可檢索的軌跡。
_____
蔡明岳,生活於臺南,畢業於成大材料工程所。目前專注於藝術策展與創作,關注社會文化中技術、習俗與地方等各面向的變遷。自2022年開啟《土丘考》計畫 (2022-2024),先後於南科考古館、高美館發表;該計劃階段性成果現於台南總爺國際藝術村個展《當土又堆了起來》展出。近期策展包括:新樂園《In Short(s)》(2024)、福利社《在這工作,真幸福》(2024)。
林玉婷 Lin, Yu-Ting
《來吧!文化中心營業中》
Come on! Tainan Culture Center is Open
2024
曬圖紙、報夾、海報夾、展架、木桌、畫框
尺寸依場地而定
林玉婷 Lin, Yu-Ting《來吧!文化中心營業中》
四十年前初建成的臺南文化中心,建置了當時高規格的演藝廳、文物館、會議廳,但卻沒有辦公室空間。這樣的規劃有點讓人難以理解,但又某種程度符合了大眾對於文化活動的想像,因為作為觀眾,我們終究只能看到前臺的最後呈現,但卻無法窺見幕後的運作。
這些神秘,一開始不被預設存在辦公室,最終有出現了嗎?在文化中的哪裡呢?其實它們就在一道道你從未注意的隱形小門後,一條條被封閉的過道隔間中,或是隱身在某個不再使用的攝影棚、畫室、廁所裡。
藝術家林玉婷將與文化中心的職員透過工程曬圖的方式,以實物藍曬顯影出不同部門的辦公物件與工作情形,呈現出文化中心裡那些看不見卻始終存在的辦公室。
______
林玉婷,1982年出生於臺南,藝術家。住宅、建物空間一直為其創作中持續關注的主題。自2009年發表的「蛋糕房子」系列作品以生活環境為主題,結合蛋糕裝飾技法轉化熟悉景物,藉由蛋糕帶來的視覺愉悅和味覺想像中,傳達出常民建築底下所隱含溫馨愉悅的家屋意象。2017年開始以學校為場域,與臺灣各地不同求學階段、地區、類型的學校合作,透過「校、師、生」的連結與共創,發展相關藝術駐校課程與創作計畫。延續個人以創作轉化日常觀察的脈絡,帶領不同學校的師生透過味覺想像轉化校園記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感受、想像自身與學校、地方的關係。
劉紀彤 Liu, Chi-Tung
《水池》(The Pond) 2024
檔案、單頻道錄像、木作
尺寸依場地而定
劉紀彤 《水池》
1977年政府頒布「十二項建設」最後一項為「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展演的發生,有一代人的日常與文化中心緊密相連,練太極的長輩、跳舞的青年、約會的情侶,和倚著欄杆、望著水池中的鴨子,笑得好開心的孩子。
位於入口的水池,其實是被中華東路穿越,與巴克禮公園相望,一分為二的夢湖。也是多而為一的竹溪——虎頭山水源、夢湖地下水,流入崇明路的地下箱涵,和大量民生污水匯集;繼續往北、往西、再往南前進,一路上更多的污水和支流匯入,在城市中蜿蜒流動。
作品試圖從展場中打開一道,召喚觀眾穿越表層的入口。從縫隙間探問,來到文化中心,難以忽視的水池僅僅是景觀的設計,又或者是地形生產出的窪地?除了成為活動的容器,空間自身為何?牆壁的後面、地面之下是什麼?在看似平凡無奇的展牆上,濺起水面漣漪。
_____
劉紀彤,199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城市裡的河流/下水道、山谷間的河流/水庫、島嶼的海岸/港口。身體穿越地平線、水面的上與下,透過行動之影像、文本、雕塑、裝置、計畫型等藝術形式,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展場誌:
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
策展人:楊佳璇
參展藝術家:林玉婷、蔡明岳、劉紀彤、陳為榛、黃奕翔
展期:2024年12月21日(六)-2025年1月19日(日)
開幕:12/21(六)14:00
開幕座談: 12/21(六)15:00-16:30
與談者:蕭靜怡(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永華文化中心管理科科長)、蔡明君(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副館長)、楊佳璇(策展人)
「來吧,文化中心營業中」 藍曬工作坊
12/22(日)14:30-16: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文物陳列館一、二樓
回應臺南文化中心40週年的成立,此展覽將視臺南文化中心的發展為一個城市中心的重要藝術事件,從其過去至今的視角,乃至於朝向當代生活與未來的發散想像開展。此展覽除了將臺南文化中心視為一個體制與機構的對話對象,試圖探討並理解,其作為展覽、表演、也作為市民休憩與生活的活動場域,於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這之外,文化中心作為市民接近美與藝術的空間,又具有哪些重要意義?此展覽將以系列探問的問題意識逐步開展,透過藝術家的作品,來與文化中心進行一場作品、場域、內部與外部之間的對話。
2024/12/21(六) - 2025/01/19(日)
2024/11/15(五)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