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成戲】劇場創意到聚光燈下的故事
以文字語言發展,透過解析一齣好戲除了要專業的演員、精彩的文本外,還需要不同的文化、議題、時空、題材,在多樣化的藝術元素中建構出一齣多元文化新劇場。
跨領域歌手,大學講師,唱歌集音樂劇場團長,琵琶地音樂院聲樂碩士及歌劇演唱文憑;被華盛頓郵報讚為「溫暖甜美令人融化的聲音」,相信唱歌可以解決人生中大部分的不開心。為「New,Voice 國際聲樂大賽」亞洲區優勝,2005 年兩廳院樂壇新秀;曾參與「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大邱國際音樂劇節」。
近年演出作品:原創中中文音樂劇《呱於醜小鴨變成搖滾巨星的那件事》、《以為是BL 結果是 BFF》、《今晚,我想來點》、《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我家大姊 0 空窗》、《魔神候補生》、改編韓國原創音樂劇《愛 AI 妻》;NTSOX 信誼基金會《點點音樂派對》、新古典室內樂團《阿嬤的歌本》、音樂劇團《築詩逐詩》、高雄市交響樂團《女巫的冒險小屋》。
致力於中文原創音樂劇製作及演出同時,也以歌唱指導身份參與多部劇場作品;期盼藉由歌唱邀請更多觀眾走進劇團,享受表演藝術的快樂。
大家都想看音樂劇!.........嗎?有嗎~?您知道《歌劇魅影》不是歌劇
而是音樂劇嗎?您想過戲劇與音樂劇的差別嗎?您欣賞中文音樂劇時,習慣看字幕嗎?
高雄在地音樂劇團「唱歌集」團長詹喆君,一次完整解析音樂劇內幕眉角,帶你親近通往內心的表演藝術。
一、 音樂劇你是誰
二、 音樂劇和歌劇,傻傻分不清楚
三、 音樂劇令人著迷之處
四、 音樂劇的冷知識
五、 中文音樂劇,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六、 (以唱歌集為例)中文音樂劇的二三事
躍演團員,演員,《地球人遇見小王子》全台巡迴單人演說,該內容已出版書作《致無法拒絕長大的我們》於各大通路販售中。
近年劇場作品:躍演《勸世三姊妹》、四喜坊《沒有臉的娃娃》、唱歌集《今晚,我想來點》三點水《台北大空襲》、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等。
近年影視作品:電影《金盆洗手》、影集《火星上的維納斯》、影集《正義的算法》、電視劇《歲歲年年》、《早點回家》等。
以演員的⾝份分享⾃⼰離開校園⽣活⾄今的演藝之路,透過在⽣涯中機會的得與失,認真對待眼前的每⼀個當下,做好⾃⼰。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114年度臺南傑出演藝團隊「阿伯樂戲工場」團長,同時也是劇場編導和製作人,帶領阿伯樂戲工場榮獲多次臺南傑出演藝團隊與臺南藝術節節目入選。
分享阿伯樂戲工場歷年來於台南這片土地創作的經驗,如何從創作的過程當中知曉在地的文化事,同時轉化成創作的底蘊。當戲劇走出劇場以外的空間,如何在社區、博物館、古蹟或自然環境產生共鳴與擾動,阿伯樂捕捉到的台南文化底蘊又是長什麼樣子呢?透過實際創作案例的分享,探討戲劇與在地之間的互動關係。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英國East15 Acting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Essex,Filmmaking碩士。夾腳拖劇團團長。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董事。有文字、影像、戲劇、媽媽多重身份。導演作品有客家電視台單元劇《狗兒子》、新北市電影節《墜落邊緣》。劇本曾獲優良電影劇本、新北市文學獎劇本首獎,著有《自由背包客: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愛唱歌的小熊》、《說好不要哭》、《最美的風景》等,一直在母語、人權與戲劇的路上努力著。
故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從我們是寶寶時,就被父母抱在懷裡講故事。在故事裡,我們看見世界的寬廣,也看見自己的能量。【夾腳拖劇團】致力於母語、親子與人權,從2016年開始,我們開始了「母語寶寶聽故事」的計畫,用戲劇結合說故事、互動遊戲與本土語言,讓大小朋友都能一起共度快樂的故事時光。究竟故事該怎麼說,如何把世界裝在故事裡,讓孩子看見世界的寬闊與多樣性?團長吳易蓁將分享這些年創作的演出,以及舉辦的各種有趣活動,如何將故事能量,種在大家的心中。
資深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戲劇博士生。現為梵體劇場藝術總監。長年深耕於台灣「形動舞譜」領域;尤其是她獨特的表演技巧與形式,被評論界譽為「詩化的表演風格」。曾受邀至世界各地表演並與各國藝術家合作——德國、印尼、新加坡、義大利、丹麥、韓國、日本、香港、美國、中國、哥倫比亞。
形動舞譜:梵體劇場的身體美學探索
從氣功道場的相遇,到太極劇場創作的深刻旅程,這是一場被命運引領的轉折,讓我投入「形塑當代台灣人獨特身體美學」的探索。
「形動舞譜」的發展歷程
A. 銘印 × 舞踏譜:提煉台灣身體形動的獨特性,捕捉動作的內在驅動力。
B. 神祕劇 × 表演法門:借鏡 Grotowski 溯源劇場,建立有機的表演狀態。
C. 太極導引 × 身體質感:強調台灣身體學,從暖身建構表演美學的根基。
作品分享
A. 《花非花‧南海版》(2014)——銘印台灣植物,唱出故鄉之歌。
B. 《我歌我城‧河布茶》(2017)——銘印台灣茶湯,探討歷史記憶。
C. 《行還行‧路在我心中蔓延》(2024)——以徒步創作,刻畫台灣人獨特的身體質地。
透過「形動舞譜」,我們在身體與土地之間行走,尋找身心之所向。
2025/04/25(五) - 2025/08/29(五)
2025/04/11(五)
免費
tixfun報名